现代社会学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产物。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的五六十年时间里,社会学在中国经历了从“洋”科学逐渐变成本土科学的历程。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社会学就被判定为“资产阶级伪科学”而被撤销。
20世纪是一个用科学理性引导行动的时代,因此,随着“文革”的终结,到1979年,社会学终于得以恢复重建。
20年来,作为学科建设的起步,中国社会学界移译了大量国外社会学著作,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介和研究。与此同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著作和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但不能否认的是,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尚不成熟,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它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迄今为止,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引进和研究的阶段,处于介绍国外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并力图运用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概念进行实证研究的阶段,对国外社会学的理论与概念的消化吸收还远远不够,还没有能创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理论或流派。即使在引进国外社会学理论方面,也不够系统及时,而往往是零碎的、滞后的。
其次,由于缺少基础理论尤其是一些中程理论的支持,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还不够规范,低层次低水平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比较多,缺乏真正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理论阐释,缺乏学术积累能力,成果共享程度低,也还没有形成高层次的理论模式和概念,更难以与国际社会学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
第三,许多分支社会学学科相对薄弱,跟不上现代化建设所提出的实际需要。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社会学加以透彻的研究,如社会保障问题、城乡关系问题、阶级阶层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等等。
正是基于以上的种种认识,我在担任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期间,就着手组织和主编这套《社会学文库》。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高。概观目前所有的社会学类中文著作,尽管其中不乏精品佳构乃至宏篇巨制,但总的来说,谓之参差不齐不成系统则大抵是不错的。于是,本文库的第二个目的,就是通过组织社会学理论、方法、历史以及各分支学科领域里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撰写出一整套的社会学学术专著,来构建社会学的学科体系、规范和语言,为中国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基础。